|

 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根本区别是( )
A:犯罪的动机不同
B:犯罪的目的不同
C:打击的强度与部位不同
D:犯罪的行为方式不同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 )
A:15年
B:10年
C:20年
D:16年
伪造货币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B:社会主义国家利益
C: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D: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 )
A: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B: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C: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D:从判决宣告之日起计算
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是( )
A:故意
B: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C:过失
D: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犯罪人中,即使罪当处死,但不适用死刑的是( )
A:盲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醉酒的人
D: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侵犯的客体是( )
A:海关管理秩序
B:外贸管理秩序
C:海关关税制度
D:国家对普通货物、物品进出口监管、征收关税的制度
我国《刑法》第234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属于( )
A:结合犯
B:想象竞合犯
C:结果加重犯
D:吸收犯
剽窃、抄袭他人作品,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 )
A:侵犯著作权罪
B:出售侵权复制品罪
C:诈骗罪
D:民事侵权行为
犯罪分子具有法律规定的从重处罚的情节的,应当( )
A: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
B: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C: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
D:根据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或者罪加一等,或者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下列各罪中,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的是( )
A:背叛国家罪
B:分裂国家罪
C:间谍罪
D:武装叛乱罪
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中,依法不构成间谍罪的是( )
A:参加间谍组织
B: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C:为境外机构刺探国家秘密
D: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我国刑法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以下列之日开始计算( )
A:判决宣告之日
B:判决确定之日
C:实施犯罪之日
D:拘留或逮捕之日
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一般应当负刑事责任
D: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刘某偷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构成犯罪,其罪名是(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破坏交通设备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对定罪量刑的认识错误
D:不知道行为的违法性
E:手段的认识错误
紧争避险的“危险”的主要来源是( )
A:人的违法行为
B:人的犯罪行为
C:动物的袭击
D:自然灾害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包括( )
A:公司人员
B:企业人员
C:事业单位人员
D:社会团体人员
E:农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虐待被监管人罪的犯罪主体有( )
A:监狱的监管人员
B:拘留所的监管人员
C:看守所的监管人员
D:司法工作人员
E: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监管人员
非法出售私赠藏品罪的犯罪主体是(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有单位
C:国有单位的直接责任人
D:一般公民
E:外国人
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 )
A: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
B:国有财产的所有权
C: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的所有权
D:公司、企业财产所有权
E:用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专项资金的所有权
叛逃罪的主体是( )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D:掌握国家秘密的中国公民
E: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
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
A:中国公民
B:外国公民
C:无国籍人
D:反动组织
E:反动机构
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对象是( )
A:控告人
B:投诉人
C:申诉人
D:批评人
E:举报人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包括(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
D:犯罪的空间
E:犯罪的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