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器以三彩陶俑,即“唐三彩”最为著名。唐后期瓷器逐渐被民间普遍使用,制作工艺也有提高。
A:错误
B:正确
战国时期, 也是士阶层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获得巨大提高的时代。当时各国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都积极招揽人才,养士之风盛行。
A:错误
B:正确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A:错误
B:正确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统一、昌盛的唐朝已经成为过去。
A:错误
B:正确
唐代府兵的中央指挥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与东宫四率。
A:错误
B:正确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被成为盛世。
A:错误
B:正确
唐懿宗时樊绰著《蛮书》,又名《云南志》,全书10卷,系统记录了当时云南地区蛮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情况、政治制度、社会经济、风俗民情,是研究云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A:错误
B:正确
隋唐两朝都建有严密的仓禀制度。形成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组成的仓禀体系,敛集、储运、分配及调节从全国各地征收上来的实物,主要是谷物和绢帛两大类。
A:错误
B:正确
《西游记》为吴敬梓所写,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把唐初贞观年间青年僧人玄奘,不必艰险、赴天竺取经的历史铺陈为小说。
A:错误
B:正确
由于隋文帝、炀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于589年灭陈,再建统一的封建国家。
A:错误
B:正确
唐朝编成的正史,在24史中占8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和李延寿编修为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北史》。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编修《五代史志》,这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
A:错误
B:正确
孔子用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了《诗》、《书》、《乐》,删修了鲁国史书《春秋》,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政治上认为“仁”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称之为“礼”。把我国古代有关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A:错误
B:正确
明代小说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当时出现大量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和拟话本,如《封神演义》、《列国志传》、《北宋志传》、三言二拍等,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堪称不朽巨著。
A:错误
B:正确
秦始皇设置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监察,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但御史大夫还兼有丞相副手的职责,既是监察官,也是行政官,这说明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的情况下,监察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
A:错误
B:正确
清朝统治者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置上,基本沿袭明制,并加损益,形成了以强化皇权、“首崇满洲”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A:错误
B:正确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为了改变宦官专横、藩镇割据的形势,提拔一些“出身卑微”的官吏如王叔文、王伾等参预政事。二王又引荐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进行革新。
A:错误
B:正确
顺宗时的“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就是两次反对宦官、改革政治的行动。
A:错误
B:正确
隋文帝对此实行州县两级地方建制,州设刺史、县置令。合并州县,淘汰冗官,节省了国家开支,加重了百姓负担。
A:错误
B:正确
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年间,有了明经,后来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常举。
A:错误
B:正确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此书40卷,记述了各郡县的户口、物产、山川古迹、地理沿革,是研究唐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书各镇篇首的地图在宋代已经佚失,故后人又称此书为《元和郡县志》。
A:错误
B:正确
杜佑用30余年时间写成的《通典》,是我国第二部典章制度通史。
A:错误
B:正确
《唐律疏议》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法典,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对古代东亚各国的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A:错误
B:正确
待御史属台院,督察百官,审查百官犯罪案件。
A:错误
B:正确
二馆是门下省的弘文馆和太子东宫的崇文馆。
A:错误
B:正确
周幽王专制,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暴动,厉王出奔。
A:错误
B:正确
隋朝,581年至()年,存在时间很短,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
A:718
B:618
C:518
D:418
()年,武则天称帝,改元为周,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
A:690
B:590
C:480
D:750
殷商人殉人祭制度下的牺牲者,其身份有所不同。用作人殉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死者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人祭则大都是以()为主体的奴隶。
A:妻妾
B:武士
C:战俘
D:奴仆
唐太宗即位后,命颜师古考订五经,孔颖达等加以疏证,撰成《五经正义》()卷,作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
A:171
B:151
C:160
D:187
《唐律》共分()篇,502条,即: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A:8
B:12
C:16
D:9
御史台是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辖三院(),分工负责中央各个机构以及地方的监察工作。
A:辖院
B:台院
C:殿院
D:察院
商鞅变法涉及到领域有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思想文化
E:风俗习惯
纺织业是隋唐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以()和()最为突出。
A:丝绸业
B:棉纺业
C:丝织业
D:麻织业
南宋朱熹为儒家经典中的()和《孟子》做注释,合为“四书集注”,以后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老子》
唐代的法律体系由()部分组成
A:律
B:令
C:格
D:式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A:集中军权,如将禁军指挥权收归皇帝、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设置枢密院、实行“更戍法”、选拔精壮充实禁军
B:分割宰相权力,如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与政事堂对掌大政、设“三司使”总理财政、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等机构,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节度使不得兼领支郡、在州一级设置通判、在地方设“道”、置“四司”等
D:官与职殊、名与实分的职官制度,在任官制度中,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区别
E:文人政治的形成。
唐代地方统治机构,基本上是()两级制。州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之差”,“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
A:市
B:州
C:县
D:郡
唐朝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A:中央馆学
B:辟雍
C:地方州县学
D:私学
“十国”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
A:吴
B:南唐
C:吴越
D:明
两税法因包括()和()的内容,又因每年分两期缴纳,所以称为两税法。
A:户税
B:关税
C:地税
D:年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