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中国工人能生产4匹布或者1辆汽车,一个美国工人能生产9匹布或2辆汽车,则()
A:美国在布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没有比较优势
B:中国在布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美国没有比较优势
C:美国在布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美国在布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下列不能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相互倾销理论
如果机会成本是递增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国际贸易将导致()
A: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且生产成本下降
B: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生产成本不变
C: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D: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如果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收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收益
C:贸易收益将在两国间平均分配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重叠需求理论
B:规模经济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倾销理论
在固定汇率制下,若资本流动性较高,则一国促进国内经济复苏的最好办法是()
A:增加本币供给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少本币供给
D:减少政府支出
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导向战略发展经济时,通常需要采取与之相配合的贸易政策包括()
A: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B:外汇管制
C:高估本币价值
D:本币价值低估
下列哪项不属于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A:增加的生产要素是用于偏向出口产品
B: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是无弹性的
C:该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会影响国际价格变化
D:该出口产品的国际比价保持稳定
如果一个中国工人能生产3匹布或者1辆汽车,一个美国工人能生产4匹布或2辆汽车,则能促进中国与美国进行贸易并各自收益的交换比率是()
A:3匹布换1辆汽车
B:4匹布换2辆汽车
C:5匹布换2辆汽车
D:3匹布换2辆汽车
在下列哪一种情形下,与浮动汇率制相比,固定汇率制更有利于稳定经济()
A:国外消费者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突然下降
B:本国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
C:外国投资者更为青睐到本国投资
D:国外原材料供应突然紧缩
下列哪一项不是构成倾销的条件()
A:企业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B:企业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不同
C: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变
D: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分割的
通常与进口替代略相配合的政策措施包括()
A:降低关税壁垒
B:高估本币价值
C:放松外汇管制
D:减少非关税壁垒
假设劳动力是共同生产要素,一般而言进口关税将提高下列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C:进口部门劳动力
D:出口部门劳动力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结论,在短期内自由贸易会()
A:降低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
B:提高出口部门可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
C: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
D:降低进口竞争部门可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
在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中,与汇率(直接标价法)呈正函数关系的变量有()
A:本国国民收入
B:外国国民收入
C:外国的利息率
D:外国货币供给
下列哪种情况将形成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恶化的恶性循环()
A:小国情况下的货币贬值
B:需求无弹性情况下的货币贬值
C:需求弹性无穷大情况下的货币贬值
D:供给弹性无穷大情况下的货币贬值
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来看,自由贸易会导致()
A:生产进口竞争品部门使用的专门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B:生产进口竞争品部门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下降
C:生产出口品部门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D:生产出口品部门使用的专门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下列哪一种情形中加入关税同盟的收益可能较小()
A:本国对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
B:本国对贸易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C:本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商品生产成本差别较大
D:其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商品生产成本差别较大
就国际贸易对要素报酬的影响而言,下列哪一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自由贸易将降低进口竞争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
B:自由贸易将提高出口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
C:自由贸易将提高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
D:自由贸易后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可能提高、不变或是下降
在金本位制下,如果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英国将()
A: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B: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C: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D: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根据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方法,货币贬值对吸收产生的直接影响效应不包括()
A:货币余额效应
B:贸易条件效应
C:收入再分配效应
D:货币幻觉效应
下列不属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前提假定的是()
A:生产要素存量一定,在国与国之间不流动
B: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C:生产中存在特定生产要素
D: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有关有效保护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等于名义关税率
B:如果进口投入品的名义关税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名义关税,那么有效保护率低于名义关税率
C:如果进口投入品的名义关税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名义关税,那么有效保护率高于名义关税率
D:如果进口投入品的关税为零,那么有效关税率与名义关税率相等
根据蒙代尔提出的“分配法则”,当一国失业和顺差并存时,为实现内外经济的同时平衡,应采取的政策搭配为()
A:松财政、松货币
B:紧财政、紧货币
C:松财政、紧货币
D:紧财政、松货币
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mdash;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font face="Arial">|dx dm|gt;1</font>
B:<font face="Arial">|dx sx|gt;1</font>
C:<font face="Arial">|dm sm|gt;1</font>
D:<font face="Arial">|sx sm|gt;1</font>
下列不属于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共同的假设条件的是()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B: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
C: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D:生产要素流动时机会成本不变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下列哪一回合谈判的结果()
A:多哈回合
B:乌拉圭回合
C:东京回合
D:安纳西回合
对每双进口鞋征收的1美元名义关税属于()
A:出口关税
B:从价关税
C:从量关税
D:有效关税率
下列关于征收进口关税的哪一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进口关税有利于与进口商品相竞争的国内生产者
B:进口关税所引起的国民损失由国内生产商与消费者共同承担
C:征收关税造成的国民额外收益等于国民额外损失时的关税水平即最佳关税
D:外国出口厂商可能承担部分关税负担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A:一国公民不愿意与别国进行贸易的比例
B:为多生产一单位其他产品而必须放弃的本来生产产品的数量
C: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满意感的商品消费组合
D: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的产品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生产成本与边际生产成本一定都将下降。
A:错误
B:正确
比较利益理论在机会成本不变时是适用的,而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则不适用。
A:错误
B:正确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可以使一国达到比自给自足条件下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A:错误
B:正确
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约定对非成员国进口产品征收等额关税。
A:错误
B:正确
根据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理论,若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则货币贬值可以通过闲置资源效应使国际收支得以改善。
A:错误
B:正确
经常帐户盈余的国家在别国有正的净对外投资。
A:错误
B:正确
成员国间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也协调一致,这种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指的是共同市场。
A:错误
B:正确
国际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参加国的经济福利,且不同的利益集团均可从贸易中获利。
A:错误
B:正确
只要两个国家的要素存量具有差异,就必然存在国际贸易的可能。
A:错误
B:正确
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A:错误
B:正确
根据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论,国外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得本币升值。
A:错误
B:正确
进口国因征收最佳关税而获得的收益实际上是来源于外国出口厂商的垄断利润。
A:错误
B:正确
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贸易通常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原因。
A:错误
B:正确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虑本国和外国相互影响时的收入乘数比不考虑时的乘数大,但仍小于封闭条件下的收入乘数。
A:错误
B:正确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
A:错误
B:正确
一国实施出口补贴会使得国内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该出口国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
A:错误
B:正确
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国际贸易,两类商品的世界总产量都不会低于分工前的自给自足情况。
A:错误
B:正确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生产同种贸易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小,则关税同盟产生的贸易创造利益越小、贸易转移的损失越大。
A:错误
B:正确
出口补贴会导致出口国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
A:错误
B:正确
外国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越多,则进口国消费者对该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