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中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 )。
A: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B: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C: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
D: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快原子轰击源广泛应用的软电离技术,易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由此获得化合物( )。
A:相对分子质量的信息
B:分子式的信息
C:分子结构
D:基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法中的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可以用来( )。
A: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及进行定量分析与纯度鉴定
B:确定配位数
C:研究化学位移
D:研究溶剂效应
在色谱过程中,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为( )。
A:t0
B:tR
C:t'R<br>
D:k
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的选择非常重要,下列哪项不符合要求( )。
A:对被分离组分有适宜的溶解度
B:黏度大
C:与检测器匹配
D:与固定相不互溶
对荧光测定最有干扰的是( )。
A:波长比入射光长的瑞利光
B:波长比入射光长的拉曼光
C:波长比入射光短的瑞利光
D:波长比入射光短的拉曼光
某物质在某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很大,则表明( )。
A: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光通过该物质的溶液的光程长
D: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进行( )。
A:色谱系统重复性试验
B:色谱系统灵敏性试验
C:色谱系统分离度试验
D: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某色谱峰,其峰高0.607倍处色谱峰宽度为4mm,则半峰宽为( )。
A:4.71mm
B:6.66mm
C:9.42mm
D:3.33mm
溶剂对电子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采用极性溶剂时,一般( )。
A:不会引起光谱形状的变化
B:会使n→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C:谱图的精细结构并不消失
D:会使π→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
A:波长变长
B:波长变短
C:波长不变
D:谱带蓝移
HPLC中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器是( )。
A:UVD
B:FD
C:ECD
D:ELSD
不是高液相色谱仪中的检测器是( )。
A:紫外检测器
B:红外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电导检测器
最新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维生素B12的鉴别方法之一是( )。
A:最大吸收波长法
B:肩峰法
C:吸光度比值法
D:工作曲线法
在薄层色谱中,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何选择吸附剂( )。
A:极性小的物质,选用活度小些的吸附剂
B:极性大的物质,选用活度小些的吸附剂
C:极性大的物质,选用活度大些的吸附剂
D: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吸附剂的选择关系不大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过滤必须使用何种粒径的过滤膜( )。
A:0.5μm
B:0.45μm
C:0.6μm
D:0.55μm
用pH计测溶液的pH属于( )。
A:直接电位法
B:电流滴定法
C:电位滴定法
D:永停滴定法
下列哪种是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专属型检测器( )。
A:紫外吸收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氢焰检测器
在永停滴定法中,若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时电流降至最低点且不再改变,则表明( )。
A: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均为不可逆电对
B: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均为可逆电对
C:滴定剂为可逆电对,被测物质为不可逆电对
D:滴定剂为不可逆电对,被测物质为可逆电对
在下列GC定量分析中,哪种方法对进样量有严格要求( )。
A:外标一点法
B:内标法
C:归一化法
D:内标一点法
当Ecl( )时,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之间不呈线性关系。
A:大于0.05
B:小于0.05
C:大于等于0.05
D:小于等于0.05
液相色谱与液相色谱联用的关键环节是( )。
A:色谱单元
B:质谱单元
C:接口
D:利用多通阀进行柱切换
pH玻璃电极膜电位的形成机制是( )。
A:电子转移
B:电子的扩散交换
C:膜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离子的扩散和交换
用某化合物λmax(正己烷)=329nm,λmax(水)=305nm,该吸收跃迁类型为( )。
A:n→σ*
B:n→π*
C:σ→σ*
D:π→π*
红外光谱不是( )。
A:分子光谱
B:电子光谱
C:吸收光谱
D:振动光谱
直接电位法用离子选择电极进行测量时,需要磁力搅拌器搅拌溶液,这是为了( )。
A:减小液接电位的影响
B:减小浓差极化
C:加快响应速度
D:降低电极内阻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目前最常用的光源是( )。
A:火焰
B:空心阴极灯
C:氙灯
D:交流电弧
在薄层色谱中,以硅胶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迁移速度快的组分是( )。
A:极性大的组分
B:极性小的组分
C:挥发性大的组分
D:挥发性小的组分
若外加磁场强度H0逐渐增大时,则使质子从低能级E?跃迁到高能级E?所需的能量( )。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不变或逐渐变小
可用作1H-NMR测定溶剂的是( )。
A:D?O
B:CHCl?
C:C6H6
D:CH?OH
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 )。
A:电化学分析法
B:光学分析法
C:质谱分析法
D:色谱分析法
在实际工作中,毛细管电泳法常用的毛细管是( )。
A:内径50μm
B:内径37μm
C:外径375μm
D:外径75μ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选用λmax进行含量测定的原因是( )。
A:与被测溶液的pH有关
B:可随意选用空白溶液
C:提高检测灵敏度
D:减少测量误差
薄层色谱中,使两组分相对比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变展开方式
B:改变展开剂组成或配比
C:改变展开温度
D:改变固定相种类
有关红外吸收光谱图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用最广的区域是远红外区(波数400~10cm-1)
B:纵坐标一般用透光率(T%),横坐标一般用波数(σ)
C:可提供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及形状信息
D:可用于推断化合物的结构及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学用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可利用百分吸光系数鉴别安宫黄体酮和炔诺酮
B:可利用吸光度比值法鉴别维生素B12
C:可利用吸光度限值对肾上腺素中的肾上腺酮进行限量检测
D:可利用碘解磷定的峰谷吸光度比值检查其中的杂质限量
常用于衡量色谱柱柱效的物理量是( )。
A:理论塔板数
B:塔板高度
C:色谱峰面积
D:色谱峰宽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适合用标准加入法的情况是( )。
A:消除背景吸收
B:消除基体干扰
C:纯物质中极微量元素的测定
D: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选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子化器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测定血液中的Pb时,可选择石墨炉原子化器
B:测定Hg时应选用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
C:测定血液中的Pb时,可选择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
D:测定Hg时应选用火焰原子化器
下列哪些基团可以增加分子的荧光效率( )。
A:—OH
B:—NH?
C:—COOH
D:—NO?
凭借质谱信息便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
A:错误
B:正确
质谱分析中,离子源的功能是将样品导入系统引入的气态样品分子转化为离子。( )
A:错误
B:正确
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与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主要用于定量分析,两者没有区别。(
A:错误
B:正确
比移值Rf的定义是组分的迁移距离与展开剂的迁移距离之比。( )
A:错误
B:正确
内标法定量时对进样量没有严格要求,但要求选择合适的内标物。( )
A:错误
B:正确
ODS柱主要用于分离极性大的分子型化合物。( )
A:错误
B:正确
流动相的黏度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柱效能,黏度越小,柱效越高。( )
A:错误
B:正确
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比平板电泳高是由于采用毛细管柱并在高电场强度下进行分离。( )
A:错误
B:正确
一般而言,分子的共轭越多,刚性平面性越好,荧光效率就越高。( )
A:错误
B:正确
极谱法是以甘汞电极为极化电极,通过测量其电流-电位曲线来确定溶液中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 )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