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对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不正确的是()
A:温度每增加10~15℃,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加一倍
B:当pH<5或pH>9时,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
C:水中溶解氧应维持2mg/l以上
D:微生物对氮、磷的需要量为<img src="http://file.open.com.cn/ueditorupload/image/2019/02/26/6368677605480668942759624.png" title="水污染控制工程单选题20题D选项截图.png" alt="水污染控制工程单选题20题D选项截图.png">
介于活性污泥法和天然水体自净法之间的是()
A:好氧塘
B:兼性塘
C:厌氧塘
D:曝气塘
污泥在管道中输送时应使其处于( )状态
A:层流
B:中间
C:过渡
D:紊流
下列不属于水中杂质存在状态的是( )
A:悬浮物
B:胶体
C:溶解物
D:沉淀物
氧化沟的运行方式是()
A:平流式
B:推流式
C:循环混合式
D:完全混合式
不属于推流式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是
A:渐减曝气法
B:多点进水法
C:吸附再生法
D:延时曝气法
下列对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不正确的是( )
A:温度每增加10~15℃,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加一倍
B:当pH<6.5或pH>9时,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
C:水中溶解氧应维持2mg/l以上
D:微生物对氮、磷的需要量为BOD5:N:P=200:5:1
利用活性污泥增长曲线可以指导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下列指导不正确的是( )
A: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处于曲线的对数增长期
B:一般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处于曲线的减速生长期
C: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处于曲线的减速生长期
D: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处于曲线的内源代谢期
SVI为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有的体积,要保证活性污泥系统正常运行,一般需控制SVI值为:( )
A:60左右
B:100左右
C:180左右
D:200左右
对应处理对象选择处理方法:悬浮物
A:活性炭吸附
B:漂白粉
C:超滤
D:过滤
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 )
A:自由沉淀
B:絮凝沉淀
C:拥挤沉淀
D:压缩沉淀
生物法主要用于
A:一级处理
B:二级处理
C:深度处理
D:特种处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水温T>气温q时,水的蒸发散热使水温降低
B:当水温T<气温q时,水的蒸发散热使水温升高
C:当水温T>气温q时,水的接触传热使水温降低
D:当水温T<气温q时,水的接触传热使水温升高
下列关于各种活性污泥运行方式不正确的是()
A:渐减曝气法克服了普通曝气池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
B:多点进水法比普通曝气池出水水质要高
C:吸附再生法采用的污泥回流比比普通曝气池要大
D:完全混合法克服了普通曝气池不耐冲击负荷的缺点
关于生物膜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膜法比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少
B: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法都属于生物膜法
C:普通生物滤池通过机械通风的方法为好氧微生物供氧
D:一般认为,生物膜的厚度介于2~3mm时较为理想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一般控制污泥负荷为:[ ]
A:0.2~0.5kgBOD5·kgVSS-1·d-1
B:0.2~0.5kgBOD5/kgVSS
C:0.5~1.0 kgBOD5·kgVSS-1·d-1
D:0.5~1.0 kgBOD5/kgVSS
关于氧垂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污点即亏氧量最大点
B:曲线下降阶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
C:曲线上升阶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
D:曲线末端溶解氧恢复到初始状态
下列哪一个不是现代厌氧生物处理废水工艺的特点( )
A: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
B: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
C:较少的污泥产量
D:较少的N、P元素投加量
为维持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以保持较好的处理效果,好氧活性污泥法对营养物的需求比例一般为BOD5:N;P= [ ]
A:100:5:1
B:100:10:1
C:500:5:1
D:500:10: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污泥经干化后,含水率会降到:( )
A:85~95%
B:75~85%
C:65~75%
D:50~65%以下
不能加快水蒸发散热速度的是( )
A:使水形成水滴
B:使水形成水膜
C:鼓风
D:加热
二级处理主要采用( )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物理化学法
D:生物法
某生物滤池体积800m3,滤池高2m,处理水量Q=120m3/h,入流水BOD5为200mg/L,该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为:( )
A:0.3m3·m-2·h-1
B:0.15 m3·m-3·h-1
C:0.72kgBOD5·m-3·d-1
D:无法计算
不属于胶体稳定的原因的是( )
A:漫射
B:布朗运动
C:带电
D:水化膜
下列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不是从池底进水、池项出水的是()
A:厌氧流化床
B:USB反应器
C:厌氧滤池
D:厌氧接触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节池可以调节废水的流量、浓度、pH值和温度
B:对角线出水调节池有自动均和的作用
C:堰顶溢流出水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
D:外设水泵吸水井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
下列条件( )不适合设置天然冷却池
A:冷却水量大
B:有可利用的洼地或水库
C:距工厂不太远
D:夏季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
关于污泥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当于曝气池中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B:相当于工作着的污泥总量同每日的回流污泥量的比值
C:污泥龄并不是越长越好
D:污泥龄不得短于微生物的世代期
氧化沟的运行方式是( )
A:平流式
B:推流式
C:循环混合式
D:完全混合式
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 )
A:自由沉淀
B:絮凝沉淀
C:拥挤沉淀
D:压缩沉淀
关于活性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是以含碳为主的物质经高温碳化和活化而成B活性炭比表面积越大越好
B:活性炭本身是非极性的
C:活性炭还具有催化氧化作用和催化还原作用
在生物滤池工艺中
,我认为采用出水的回流不能起到( )
A:防止堵塞作用
B:提高溶解氧作用
C:降低动力消耗
D:降低水的毒性
E:连续接种作用
F:增大负荷作用。
下列作用既产生污垢又产生腐蚀的是()
A:脱CO2作用
B:浓缩作用
C:水温变化作用
D:铁细菌氧化作用
采用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萃取剂使用杂醇油,已知原水酚浓度为3g/L,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四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降为1g/L,若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六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应为:( )
A:1.20g/L
B:1.29g/L
C:1.50g/L
D:1.72g/L
下列条件()不适合设置喷水冷却池
A:冷却水量大
B:有可利用的洼地或水库
C:有足够大的开阔地
D:风速较小且稳定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阻止水垢
A:减小排污损失率
B:通过澄清降低补充水中的悬浮物浓度C加酸将碳酸盐转化成碳酸盐
C:通入CO2
在生物滤池工艺中,我认为采用出水的回流不能起到
A:防止堵塞作用;
B:提高溶解氧作用;
C:降低动力消耗;
D:降低水的毒性;
E:连续接种作用;
F:增大负荷作用。
水的冷却主要是通过()
A:接触传热和蒸发散热
B:接触传热和辐射散热
C:蒸发散热和辐射散热
D:辐射散热和对流传热
关于厌氧生物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厌氧生物法处理的对象主要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城镇污水的污泥
B:厌氧生物处理依赖厌氧菌的作用,需要断绝与空气的接触,所以与好氧反应器不同的是,厌氧反应器必须在上部加盖密封
C:与好氧生物处理仅有一个最适温度不同,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存在两个最适温度
D:厌氧流化床反应器需要填充粒径很小的载体作为微生物挂膜的介质,启动成功后会以载体为核心形成生物颗粒。
给水管网中最常用的材料是( )
A:铸铁管
B:钢管
C:钢筋混凝土管
D:塑料管
关于厌氧生物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厌氧生物法处理的对象主要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城镇污水的污泥;
B:厌氧生物处理依赖厌氧菌的作用,需要断绝与空气的接触,所以与好氧反应器不同的是,厌氧反应器必须在上部加盖密封;
C:与好氧生物处理仅有一个最适温度不同,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存在两个最适温度;
D:厌氧流化床反应器需要填充粒径很小的载体作为微生物挂膜的介质,启动成功后会以载体为核心形成生物颗粒。
生物法主要用于:( )
A:一级处理
B:二级处理
C:深度处理
D:特种处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关于水量调节,不正确的是( )
A:用水理和一泵站来水量的差为总贮存量
B:一泵站和二泵站间贮存的水量叫厂内贮存量
C:二泵站外部贮存的水量即清水池贮存量
D:无论贮存或者不足的水量都 叫调节水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水处理中消毒这一步必不可少
B:饮用水合格标准是大肠菌群数<3个/L
C:HOCl氧化能力比OCl-强
D:HOCl、OCl-中的含氯量称化合性氯
介于活性污泥法和天然水体自净法之间的是()
A:好氧塘
B:兼性塘
C:厌氧塘
D:曝气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是()
A:生物滤池
B:生物接触氧化池
C:生物转盘
D:生物流化床
采用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萃取剂使用杂醇油,已知原水酚浓度为3g/L,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四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降为1g/L,若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六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应为:( )
A:1.20g/L
B:1.29g/L
C:1.50g/L
D:1.72g/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