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客体是指( )
A: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C: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个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
D: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甲欲放火,将火点燃后,突然后悔,赶紧呼喊人,众人将火扑灭。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某甲在审判时被认定犯两个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4年和7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9年。执行3年以后,发现他还有一个罪未经判决,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这时,决定执行的刑期应该是()
A:4—9年
B:7—15年
C:9—13年
D:9—15年
某甲意图杀害乙,在乙就餐的食堂的饭菜中投毒。某甲的行为属于()
A:想像竞合犯
B:连续犯
C:结合犯
D:结果加重犯
我国刑法规定,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时效继续
B:时效延长
C:时效阻断
D:时效中断
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必须是()
A:有条件逃跑、报警
B:直接对抗危险
C:进行正当防卫
D:出于迫不得已
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被教唆人着手后中止犯罪,教唆犯应负犯罪()的责任。
A:预备
B:未遂
C:既遂
D:中止
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我国刑法对K()
A:有管辖权
B:实行豁免
C:无管辖权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在我国刑法中,既可以按一重罪定罚处罚,又可以进行数罪并罚的犯罪形态是( )
A:想像竞合犯
B:结合犯
C:牵连犯
D:继续犯
死缓罪犯在缓期二年执行期间,被核准执行死刑的条件是( )
A:严重违反监规监纪
B:实施了新的犯罪
C:故意犯罪
D:抗拒改造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对象()
A:犯罪分子
B:被告人
C: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
D:刑事被告人
适用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无期徒刑实际执行10年以上的限制。这种特殊情况是指()
A:有重大自首情节
B:有重大立功表现
C: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D:在抢险、救灾或在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 )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刑罚适用的对象只能是()
A: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B:触犯法律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C:触犯法律,涉嫌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D:触犯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
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
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
A:一年以下一个月以上
B:<font face="Arial">原判刑期以上二年以下</font>
C:二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D:<font face="Arial">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两个月</font>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A: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B: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C:不应撤销缓刑,对所发现的罪按刑法的规定直接判处刑罚
D:不应撤销缓刑,但对所发现的罪应按刑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甲贪污公款八万元,逃到外地友人处,经友人规劝,家向原单位党委写了一封信,心中交待了自己的罪行、赃款去向,後归案,还检举原单位乙贪污二百余万元的事实,后该案得以侦破,认定甲有重大立功。对甲的处罚原则( )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A: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B: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C:应当独立剥夺政治权利
D: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