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刑法规定的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是()
A: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15日以上15年以下
C: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D:15日以上20年以下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管制刑()
A:1日
B:2日
C:3日
D:5日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
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
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
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下列不属于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A:领海
B:领陆
C:领空
D:外国驻我国使领馆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刑罚适用的对象只能是()
A: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B:触犯法律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C:触犯法律,涉嫌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D:触犯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是()
A: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
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放任
C: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到何种程度
D: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
数罪并罚时,管制的最高刑期是()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
A:保护本人的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B: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C: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权益免受侵害
D: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
A: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B: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
C: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
D: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甲误用白糖当砒霜杀乙,甲的行为属于( )
A:对象错误
B:客体错误
C:工具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为( )
A: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B: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C: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D: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
在犯罪过程中,()是犯罪中止。
A: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B:自动放弃犯罪
C: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D: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我国刑法中的时间效力效是指()
A:追诉时效
B:刑法的溯及力
C: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及刑法的溯及力
D:刑法的生效与失效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拘役
B:拘役,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C: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拘役,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某甲在审判时被认定犯两个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4年和7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9年。执行3年以后,发现他还有一个罪未经判决,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这时,决定执行的刑期应该是()
A:4—9年
B:7—15年
C:9—13年
D:9—15年
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
A:剥夺政治权利十年
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D:剥夺政治权利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