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自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奥鹏在线作业,2元一门,先做后付,微信424329

查看: 136|回复: 0

北京中医药大学19秋《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3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5816
发表于 2020-8-8 1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公众号:超前自学网
点击这里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化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气能行津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化津
C:气能摄血
D:津能载气
E:津血同源

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A:体表
B:分肉之间
C:四肢
D:躯干
E:头面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

手足三阳经交于
A:手
B:足
C:头
D:腹
E:胸

手太阴经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足阳明经分布在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外侧前缘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中线
E:下肢外侧后缘

足少阴经分布在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外侧前缘
C:下肢内侧中线
D:下肢外侧中线
E:下肢内侧后缘

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A:胸部
B:腹部
C:背部
D:肩胛部
E:体侧

分布在胸腹部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厥阴
B:足少阳
C:足阳明
D:手太阳
E:手少阳

足阳明经属于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三焦

手太阳经络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膀胱经上交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经别
B:别络
C:浮络
D:孙络
E:奇经

“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
A:冲、任、带脉
B:任、督、带脉
C:冲、任、督脉
D:督、冲、带脉
E:冲、任、跷脉

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经
B:总督一身之阳经
C: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D:约束诸经
E:调节十二经气血

任脉又称
A:阳脉之海
B:阴脉之海
C:气海
D:血海
E:髓海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是
A:带脉
B:任脉
C:冲脉
D:督脉
E:维脉

下列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筋
C:经别
D:皮部
E:奇经

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
A:胸腹部
B:肌肤体表部位
C:关节和骨骼附近
D:四肢末端
E:头面及项部

经筋的生理功能是
A:主蓄积渗灌气血
B:主联络机体内外
C:主运行气血津液
D:主束骨而利机关
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

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阴肺经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凝滞
B:粘滞
C:数变
D:重着
E:升散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阴邪,易阻气机
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
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
D:其性粘滞,病难速愈
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伤人阳气,肢体失温
B:寒性凝滞,气血不畅
C:卫阳被遏,肢体失温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寒性粘滞,气机不畅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原因是
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病难速愈
B:湿邪损伤阳气,阳气受损,病难速愈
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D:湿性重浊,留滞于体内,病难速愈
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难速愈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
A:心阳
B:肺气
C:脾阳
D:肝阳
E:肾气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性炎热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
B:炎热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变化多端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A:心、肝、脾
B:心、肺、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肺、脾、肾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过悲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A:过度愤怒
B:喜乐过度
C:过度悲忧
D:突然受惊
E:思虑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
A:伤气
B:伤血
C:伤肉
D:伤筋
E:伤骨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A:胀痛
B:窜痛
C:灼痛
D:刺痛
E:重痛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它经病症的发病类型是
A:传经
B:徐发
C:继发
D:合病
E:并病

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盛衰
B:阴精阳气盛衰
C:气血盛衰
D:正邪盛衰
E:邪气有无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虚证是指
A: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反映
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
C:邪气亢盛,正气日衰,脏腑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
D:正虚邪恋的病理反映
E: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A:真实假虚
B:由实转虚
C:实中夹虚
D:真虚假实
E:因虚致实

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运化无力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A:真实假虚
B:由虚转实
C:虚中夹实
D:真虚假实
E:因实致虚

阳偏胜,主要指的病理状态是
A:脏腑机能障碍
B: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C: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
D: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E:阴液不足,火热内生

阳偏衰,一般以哪些脏为主
A:脾肾
B:心肾
C:肺肾
D:肝肾
E:肺脾

阴偏衰多见于
A:心肾
B:脾肾
C:肝肾
D:心肺
E:肝脾

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的病机是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阳虚阴盛
D:阴虚阳盛
E:阴损及阳

阴盛格阳的证候是
A:假寒证
B:假热证
C:实寒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气滞多见于以下哪几个脏腑
A:肺、脾胃、肾
B:心、脾胃、肝
C:肝、脾胃、肾
D:肺、脾胃、肝
E:肝胆、肺、肾

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肺、胃、肾
B:心、胃、肝
C:肝、胃、肾
D:肺、胃、肝
E:肝、肺、肾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与湿浊内生关系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B:膀胱失司
C:脾失健运
D:肺失宣降
E:三焦气化失司

津伤化燥以下述哪几个脏腑为多见
A:肝、脾、肾
B:心、肺、胃
C:脾、胃、小肠
D:肺、胃、大肠
E:肝、肾、大肠

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物预防
E: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气之地属于
A:治病求本
B:急则治标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因时制宜

不属于未病先防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物预防
E:先安未受邪气之地

正治指的是
A:正确的治疗法则
B: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E:祛除邪气

属于正治的是
A:热因热用
B:以通治通
C:热者寒之
D:用热远热
E:以补开塞

反治法指的是
A:顺从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B:逆着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的现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E:反常的治疗方法

属于反治的是
A:寒者热之
B:以寒治寒
C:以寒治热
D:以热治寒
E: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属于
A:逆治法
B:从治法
C:治标法
D:反治法
E:治本法

热者寒之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标法
D:从治法
E:治本法

属于从治的是
A:治热以寒
B:寒者热之
C:阳病治阴
D:用热远热
E:以通治通

寒因寒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
B:表热里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表寒里热证

热因热用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

塞因塞用适用于
A:食滞腹泻
B:肠热便结
C:瘀血闭经
D:脾虚腹胀
E:热结旁流

热者寒之适用于下述哪项病证
A:实热见热象
B:热证见寒象
C:阴虚则热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

热者寒之适用于下述哪项病证
A:阳胜则热
B:阴虚则热
C:热极生寒
D:真寒假热
E:寒热错杂

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

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A:塞因塞用
B:通因通用
C:补气摄血
D:清热凉血
E:热者寒之

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A:二便不通
B:脾虚泄泻
C:阳虚外寒
D:阴虚内热
E:气血两亏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A:邪气盛,正气末衰
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
C:邪气盛,正气也虚
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
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扶正祛邪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未病先防

除哪项外,均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
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B: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C: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D: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E:因生活习惯不同而用药各异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A:吸入清气
B:宣发卫气
C:调节气机
D:助心行血
E:呼出浊气

大肠的功能是
A:排泄胆汁
B:主和降
C:化物
D:传导
E:受盛

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阴肺经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脑
B:肝
C:心
D:五脏
E:经络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A:脑
B:肝
C:心
D:五脏
E:经络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春是
A:善病鼽衄
B:善病胸胁
C:善病洞泄寒中
D:善病风疟
E:善病痹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超前自学网 ( 皖ICP备20014425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