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的性质的是
A:可替代性
B:复杂性
C:有限性
D:公共性
李某居住在某工厂下游,该工厂排污不达标导致河水污染严重。而李某从2006年9月13日感到身体不适,9月14日去医院检查,并无大碍。2009年9月16日李某查出患有癌症,9月18日李某找到该工厂要求其赔偿。该工厂以超过诉讼时效拒不赔偿,请问,何时超过诉讼时效。
A:2009年9月13日
B:2009年9月14日
C:2012年9月16日
D:2012年9月18日
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 C)判断行为者行为是否违法的界限,是承担行政责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A:危害结果
B:行为人的过错
C:行为的违法性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确立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规则原则为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A:15日
B:33日
C:45日
D:10日
环境责任的原则是指
A: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B: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而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的原则
C: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资源造成减损,即应承担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D: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对人类活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B: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C: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简接利用的淡水。
D: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淡水资源
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是
A:有限性、确定性、强制性
B:广泛性、确定性、强制性
C:广泛性、不确定性、强制性
D:广泛性、确定性、非强制性
1979年颁布的()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B:《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C:《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
D:《环境源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民事责任与环境领域的其他责任如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的重要区别是
A:环境民事责任主要是以补偿为目的的财产责任,造成财产损失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且补偿性较强
B:环境民事责任以环境义务为基础和前提
C:环境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
D:主体不同
某工厂超标排污致使下游的河水变色,幸发现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未产生重大后果。对该工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应追究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第一阶段始于
A:17世纪后半叶
B:18世纪前半叶
C:19世纪后半叶
D:19世纪前半叶
下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与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区别的是
A:规制对象
B:制度内容
C:制度目标
D:制度行为
不属于普通民事诉讼与环境民事诉讼的区别的是
A:举证责任倒置
B:因果关系推定
C:延长诉讼时效
D:诉讼客体的扩张
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的时限为
A:5个工作日
B:10天
C:12天
D:15天
环境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
A:立案
B:公诉
C:审判管辖
D:执行
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分为(??? )等几种。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行政处分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讲的“三同时”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A:同时规划
B:同时设计
C:同时施工
D:同时投产使用
生态保护法律的类型
A:规划制度
B:区域保护制度
C:全面保护制度
D: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环境的性质包括
A:不可替代性、复杂性
B:公共性
C:有限性
D:相对性
《森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A:森林权属制度
B:植树造林的相关制度
C:森林征用制度
D:森林保护制度、森林采伐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包括
A:前瞻预测性
B:科学技术性
C:内容综合性
D:协调性
环境行政责任中行为人的过错分为
A:故意
B:过失
C:直接
D:间接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协调发展的原则
B:预防为主的原则
C:环境责任的原则
D:公众参与的原则
大气污染的类型可分为
A:煤炭型污染
B:石油型污染
C:企业废气、粉尘所造成的混合型污染
D:氮氧化物型污染(汽车尾气)
环境保护法的主体涉及()等。
A:国家
B:国家机关
C:社会团体
D:企事业单位
(?)和开除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行政处分的主要形式
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撤职、降级
《草原法》中规定的草原,是指()
A:天然草原
B:人工草地
C:草皮
D:滩涂
下列社会组织中哪些属于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A:国家
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C:欧洲联盟
D:根据环境条约建立的国际组织
环境刑事诉讼的类型包括
A:污染型
B:破坏型
C:职务型
D:效率型
环境法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制定的用以全面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错误
B:正确
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即指违法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A:错误
B:正确
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要求包括同时设计、同时施和同时受益。
A:错误
B:正确
“三同时”制度是在中国出台最早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A:错误
B:正确
按照在控制环境污染中功能的差异和制度着力点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制度和治理性控制制度。
A:错误
B:正确
环境民事诉讼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环境权利义务的争议,其诉讼请求通常是让法院确认原告享有某种权利,被告负有某种义务,并让被告履行某种义务,以满足原告的权利要求。
A:错误
B:正确
对环境影响较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A:错误
B:正确
《土地管理法》所称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土地,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但不包括未利用地。
A:错误
B:正确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A:错误
B:正确
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