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中“渐”的意思是( )
A:浸泡
B:逐渐
C:损害
D:成就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中“树”的词义是( )
A:树木
B:树立
C:种植
D:成长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 外篇、 杂篇,其篇目依次是( )
A:7,15 ,11
B:11,15,7
C:7,11,15
D:15,11,7
关于“则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辩矣”中“辩”,说法正确的是( )
A:同“辦”
B:通“辫”
C:通“辨”
D:与“瓣”为古今字
“今井陉之 道,车不得方轨。” 其中“方”的意思是( )
A:方正
B:并列
C:相接
D:连接
古无轻唇音,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清代学者
A:段玉裁
B:许慎
C:钱大昕
D:王力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中“报”的词义是( )
A:判决
B:报答
C:举报
D:审问
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端的本义是
A:端庄
B:捧着
C:直立,端正地站着
D:顶端
下面各组字属于上古全浊声母的一组是
A:帮 滂 并 明
B:并 定 从 群
C:敷 清 心 审
D:来 日 泥 微
三十六字母中,次清的代表汉字有
A: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B:滂敷透彻清穿溪;
C: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D: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下列各句中,“其 ”字是代词的是
A: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
<IMG SRC="http://file.open.com.cn/Lms/ItemDBAttachments/image/multiselect/wangttds/20070708/cc5f2ba0.JPG"></IMG>
A:选择图中A选项
B:选择图中B选项
C:选择图中C选项
D:选择图中D选项
下列复音词里,不是合成词的是
A:披靡
B:诸侯
C:宾客
D:扶摇
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A:不要把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双音词
B:联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
C:同义词连看作一个复音词
D:复词偏义看作一个复音词
关于“古无舌上音 ”,说法正确的
A: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B: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的。
C:这种说法是钱大昕提出
D:钱大昕是清代学者。
下面复音词中,不是合成词的是
A:披靡
B:诸侯
C:宾客
D:扶摇
下列各句中,“者”字是代词的是
A: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B: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C: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D: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对“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中“瘖聋”说法正确的是
A:是偏义复音词
B:是两个单音词
C:瘖聋指哑巴
D:瘖指哑巴
关于“畜、养”,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
B:“养”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C:“畜”习惯上指养人
D:两词有时可通用,但多数情况下是有分别的
关于“耻、辱”,说法正确的是( )( )( )( )
A:两个词都指羞愧之心或可耻之事,是名词
B:如果它们活用为动词时,两者在用法是不同的
C:耻一般表意动,辱一般表使动
D:耻一般表使动,辱一般表意动
南冥者,天池也。”其中“天池”的意思是自然形成的池 塘 。
A:错误
B:正确
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在唐代又称“正义”。
A:错误
B:正确
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书写形式各异的词。
A:错误
B:正确
“ 嫖姚北伐时,深入疆千里。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常建《弔王将军墓》)这首诗是格律诗。
A:错误
B:正确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A:错误
B:正确
“臭”词义由“气味”到“秽气”,属于词义扩大
A:错误
B:正确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 其中“被甲”的意思是请战。
A:错误
B:正确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清人钱大昕提出。
A:错误
B:正确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
A:错误
B:正确
三十六字母中全浊的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A:错误
B:正确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A:错误
B:正确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中"跣" 是光脚的意思
A:错误
B:正确
叠音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
A:错误
B:正确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可翻译为: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贫穷。”
A:错误
B:正确
“犹豫 、异同 、恢恢 、饥饿” 都属于联绵词。
A:错误
B:正确
“之二虫又何知?” 中“之”是指示代词。
A:错误
B:正确
对转: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常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互相转变的现象,它们互变的前提是彼此的主要元音相同。
A:错误
B:正确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丢失文字的现象。
A:错误
B:正确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中“方”的意思是并列。
A:错误
B:正确
古代汉语中,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目。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