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由皇帝和各级官员通过调阅案卷或是直接提审在押囚犯以疏决罪囚、平反冤狱的制度被称为( )。
A:录囚
B:静狱
C:清仓
D:洗冤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成文法,这些成文法的中心内容是( )。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护公有财产
C:保护工商业
D:保护周王的土地所有权
西汉武帝时期,提倡“春秋决狱”断狱方式的是( )。
A:董仲舒
B:萧何
C:张汤
D:张释之
清朝刑罚和法制与前代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 )。
A: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B:设重法地之制
C:实行民族分治
D:大力加强思想文化方面专制统治
“亲亲得相首匿”首入律条的是( )。
A:西周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春秋时期,楚国有关进入宫廷的禁止事项方面的法规是( )。
A:《茆门法》
B:《仆区法》
C:《七法》
D:《大府之宪》
通说认为,夏商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其时刑罚残忍。以下哪一种刑罚不属于当时的刑罚? ( )
A:黥刑
B:劓刑
C:刖刑
D:凌迟刑
《九章律》是有汉一代的基本法典,其制订者为( )。
A:萧何
B:曹参
C:叔孙通
D:张汤
西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事契约关系的发展。《周礼》载:“听买卖以质剂”。汉代学者郑玄解读西周买卖契约形式:“大市谓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为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长券为“质”,短券为“剂”
B:“质”由买卖双方自制,“剂”由官府制作
C:契约达成后,交“质人”专门管理
D:买卖契约也可采用“傅别”形式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关于该宪法性文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缩小了皇帝的权力
B:扩大了人民的权利
C: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D:扩大了总理的权力
秦朝的劳役刑有( )。
A:<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城旦舂</span></p>
B:<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鬼薪</span></p>
C:<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隶臣妾</span></p>
D:<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赀</span></p>
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北朝法典的是( )。
A:<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麟趾格》</span></p>
B:<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大统式》</span></p>
C:<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大律》</span></p>
D:<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北齐律》 </span></p>
明朝的( )合称三法司。
A:刑部
B:大理寺
C:御史台
D:都察院
以下哪些表述正确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 )
A:法自天启
B:圣王立法
C:刑起于兵
D:礼源于祭祀
以律为法典名称的朝代有( )。
A:<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西周</span></p>
B:<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秦朝</span></p>
C:<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唐朝</span></p>
D:<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明朝</span></p>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span></p>
B:<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span></p>
C:<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span></p>
D:<p><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span></p>
乾隆五十一年,四川发生一起杀人案:唐达根与宋万田本不相识,因赴集市买苞谷遂结伴同行。途中山洞避雨,宋万田提议二人赌钱。后宋万田得赢,唐达根将钱如数送上。归途,宋万田再次提议赌钱,唐达根得赢。宋万田声称唐达根耍骗不肯给钱,唐达根与之争吵进而双方互殴,争斗中唐达根将宋万田打死。依据《大清律例》及《大清律辑注》,你认为唐达根有可能被官府认定犯下列哪些罪行?( )
A:唐达根系没有预谋、临时起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故杀
B:唐达根系恼羞成怒,欲夺赌钱故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谋杀
C:唐达根系无心之下,斗殴中不期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斗殴杀
D:唐达根系无怨恨杀人动机,以力共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戏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建设的特点有( )。
A: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B:律学发达、立法技术成熟
C:贵族特权进一步膨胀
D: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
中国古代关于德与刑的关系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以此为指导,道德教化与刑罚处罚结合,形成了当时“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B:秦朝推行法家主张,但并不排斥礼,也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C: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
D:宋朝以后,理学强调礼和律对治理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