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自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奥鹏在线作业,2元一门,先做后付,微信424329

查看: 111|回复: 0

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0004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5816
发表于 2020-8-8 1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公众号:超前自学网
点击这里
折扣原则是()(1972年)提出的
A:泰勒
B:凯利
C:海德
D:维纳

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
A:个人影响
B:社会影响
C:从众
D:服从

费斯廷杰提出了(???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A:禁果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阈限逆反
D:超限逆反

挫折-侵犯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年提出的。
A:1939
B:1940
C:1938
D:1937

()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A:个人影响
B:社会影响
C:从众
D:服从

()指个人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所采取的措施。
A:自我价值保护
B:自我阻抑策略
C: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D:自我安慰策略

196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权威-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A:洛伦茨
B:多拉德
C:米尔格莱姆
D:阿希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A:社会干扰
B:社会惰化
C:他人助长
D:性别助长

()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A:指向
B:强度
C:深度
D:向中度

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A:社会关系
B:相互作用
C:群体效应
D:社会和文化属性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A:助人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反社会行为
D:利他行为

沟通的类型包括()
A: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B: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C: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D: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E:个人沟通与人际沟通
F: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人际吸引的条件有()
A:熟悉
B:个人特征
C:相似与互补
D:爱情

不同的印象形成模式包括: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

社会心理学调查法包括(??? )。
A:记录法
B:问卷法
C:测验法
D:访谈法

琼斯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等五种。
A:逢迎
B:恫吓
C:自我抬高
D:显示
E:恳求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
A:亲密无间
B:轻度卷入
C:中度卷入
D:深度卷入

态度的特点:
A: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B: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C:态度有一定的稳定性
D:态度有一定的持续性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1958)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包括()。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同化

从众的原因有()
A:盲目崇拜
B:行为参照
C:对偏离的恐惧
D:群体的凝聚力

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A:逻辑的违背
B:文化价值的冲突
C:观念层次的冲突
D:新旧经验的矛盾

印象的定向作用包括: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久因效应

影响服从的因素有()
A:他人的支持
B:行为后果的反馈
C:个性因素
D:社会压力

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有:
A:客观原则
B:分析与综合原则
C: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D:伦理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类型有(??? )。
A:现象描述性研究
B:相关研究
C:比较研究
D:验证性研究

爱情有哪些因素构成?
A:依恋
B:关怀
C:奉献
D:亲密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不从众
D:假从众

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A:错误
B:正确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A:错误
B:正确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
A:错误
B:正确

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的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A:错误
B:正确

想象的群体压力不会导致从众。
A:错误
B:正确

敌意与侵犯最大的差别是它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
A:错误
B:正确

人在一种行为上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的认知协调。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理由不充分效应”。
A:错误
B:正确

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不能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A:错误
B:正确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有5种。
A:错误
B:正确

“留面子效应”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A:错误
B:正确

内隐人格理论出自心理学家凯利(1955)。
A:错误
B:正确

通过广播、电视等实现的沟通称作口语沟通
A:错误
B:正确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A:错误
B:正确

沟通过程的要素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四部分。
A:错误
B:正确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A:错误
B:正确

内疚是一种行动与自身社会角色不相符和时自我否定性的消极情感体验。
A:错误
B:正确

过度的从众倾向会使人很容易进入去个性化状态。
A:错误
B:正确

信息的重复可以增加人们的好感
A:错误
B:正确

个体选择比较的对象一般是与自己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特征上相接近的人。
A:错误
B:正确

所谓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A:错误
B:正确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A:错误
B:正确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文化属性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超前自学网 ( 皖ICP备20014425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