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的()和()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A:插画
B:文字
C:外在美
D:内在美
2004年8月,“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展”在相关文化博物馆举行,这是中国首次将()的艺术家的作品汇聚一堂,翻开了书籍设计交流新的一页。
A:内地
B:香港
C:台湾
D:澳门
书籍设计服务的两个对象是()、()。
A:读者
B:设计者自己的内心
C:内容
D:形式
和竹简相提并论的木牍,一般的长度有()。
A:二尺
B:一尺五寸
C:一尺
D:三尺
19世纪末,西方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雕版印刷渐渐淡出舞台。
A:金属凸版
B:木刻
C:石刻
D:活字印刷
随着12世纪城市的复兴,金属活字版印刷术出现,()印刷的()堪称是活版印刷的里程碑。
A:毕昇
B:《圣经》
C:《古腾堡
D:《羊皮卷》
书籍形态的五要素主要包括()和时间的组合。
A:文字
B:图像
C:素材
D:色彩
纸之美视由印刷、书画透过纸背的表现力而体现出来的自然痕迹,那么这种表现力主要包括()。
A:触感性
B:挂墨性
C:耐磨性
D:平整性
代表中国书籍设计由表面装帧向整体设计观念过度的作品由()。
A:《梦游手记》
B:《守望三峡》
C:《湘西南木雕》
D:《土地》
书籍内容的时间空间构造意识主要体现在()。
A:时空层次化
B:视线流的流动
C:信息的诱导和渗透
D:印刷的技术
中国最原始的文字是在距今有()年历史的时间。
A:一千年
B:两千年
C:三四千年
D:五六千年
美国前卫作家维里莫·戈斯形容文字犹如广阔草原中伴随风中扩散蔓延的形象,比喻的是()。
A:拉丁文字
B:中国文字
C:符号
D:数字士
20世纪()将德国、英国等欧洲的插图和日本风格的书籍装帧介绍到中国。
A:胡适
B:柳宗元
C:蔡元培
D:鲁迅
2004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届全国书籍设计展览会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A:三
B:四
C:五
D:六
在书籍设计时,()的设定,是掌握设计秩序化的传达的关键,不同的()决定了不同的秩序的信息演绎方式。
A:感情基调
B:色彩因素
C:字体大小
D:书籍内容基调
()是罗马人发明的,是在书本大小的木板之间,开出一块长方形的宽槽,在槽内填上黄黑色的蜡做成的。
A:楔形文字
B:雕刻书
C:蜡板书
D:卷轴书
读一本书籍,犹如在品尝一道菜肴,能够使读者分泌唾液,这体现了书籍的()。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D:味觉
《绘图金莲传》书籍设计主要突显了()。
A:书籍开始走向世界
B:民俗民风
C:插画艺术
D:内容丰富
1920年利希斯在儿童故事书()中对第四维“时间”、书本的三个维度以及书页的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A:《艺术左翼战线》
B:《鸣不平》
C:《两个正方形》
D:《梦见少年》
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书籍设计专业,由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主持。
A:元古
B:李桦
C:邱陵
D:蔡元培
《魏玛国立包豪斯》虽然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但其艺术性并未讲到书籍设计,未给后来留下财富。
A:错误
B:正确
书籍作为一种纸文化形态,“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永葆纸文化的生命力,是因为其体现了与人亲近的自然之美。
A:错误
B:正确
从装帧封面以及一些简单的版面装饰设计,到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书籍表面样式的追求。
A:错误
B:正确
欧洲现代书籍设计的种种创意风格处处渗透了传统意味的书籍形态
A:错误
B:正确
书籍设计时,文字和图像是在书面和书脊、封底等设计上分开的,互动制约和干扰。
A:错误
B:正确
对于书籍元素,比如符号、页面等直到12世纪以后才渐渐出现。
A:错误
B:正确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书籍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独有的魅力,被电子书和网页的画面替代。
A:错误
B:正确
“阅读是为了活着”出自于福娄拜的《致尙皮特小姐》
A:错误
B:正确
20年代的法国,艺术家流行做书,被称为“书房潮”,艺术圈内流行:“做书,乃可称为大师”
A:错误
B:正确
书籍设计是依附于书中的内容,是为书中的文字服务的。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