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男和乙女于某日在公园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如何认定()
A:无罪
B:A 聚众淫乱罪
C:组织淫秽表演罪
D:寻衅滋事罪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B: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
C: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
D: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
D
.甲国公民从乙国劫持丙国的飞机到丁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对该人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
B:保护原则
C:普遍原则
D:折中原则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公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此内容是下列何原则的体现()
A:普遍原则
B:保护原则
C:属人原则
D:属地原则
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不构成犯罪
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刑罚策略
某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周某有刑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周某以无钱为由拒不缴纳罚金。刑满释放后第3年,周某准备结婚,购买29寸彩电一台及冰箱一台。法院得知上述情况后派法警强行将彩电和冰箱扣押。请问应如何看待法院的行为?
A:并无不妥,是完全合法的
B:欠妥当
C:虽然欠妥当但却是合法的
D: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
A:免于执行
B:仍须执行
C:暂缓执行
D:可以执行
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是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D:犯罪的因果关系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不构成犯罪
B: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C: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是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偶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成轻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对象错误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其中的“但书”是对数罪并罚的( )规定。
A:限制
B:例外
C:补充
D:特别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A:20年
B:10年
C:15年
D:15年以上20年以下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均适用刑法属于
A:属地管辖权
B:属人管辖权
C:保护管辖权
D:普遍管辖权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适用我国刑法,必须是()
A: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B: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C: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D:犯罪地国家未对其处罚的
( )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A:聋人
B:哑巴
C:盲人
D:14—18岁的人
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结果发生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张三当作校领导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有期徒刑的期限是
A: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1年以上20年以下
赵某欲毒杀萧某,萧某中毒后,腹痛难忍,赵某见状,顿生悔意,急将解药给萧某服下,并将其送往医院,但萧某因抢救无效仍然死亡,赵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
《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规定》属于()
A:单行刑法
B:狭义刑法
C:附属刑法
D:普通刑法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可以负刑事责任
C: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D:由直接责任人负刑事责任
下列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A:罪刑法定
B: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C:教育与改造相结合
D:改造与教育相结合
D
刑法是国家的()
A:基本法律
B:根本大法
C:一般法律
D:重要法规
共同犯罪不包括( )共同实施的犯罪。
A: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一个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B:两个以上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C:两个以上单位
D: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
A:一个单行刑法和九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七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
A:1年以上5年以下
B:3年以上1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6个月以上5年以下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的下列行为非法
A:选举居民楼内楼长
B:在国家机关担任局长的秘书
C:在广场跳集体舞
D:与他人合著一本股票方面的书籍并出版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 )。
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
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D:假想防卫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 )。
A:按周岁计算其实足年龄
B:以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若干周岁
C:从过生日的当天起就认为已满周岁
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
缓刑的适用条件是
A: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B:不是累犯
C: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D:主观上只能是过失
事实认识错误包括
A:对象错误
B:行为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错误
D:法律认识错误
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并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下列有关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
B: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D: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对( )等暴力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A:累犯
B:爆炸
C:抢劫
D:抢夺
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包括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司法行政机关
对于(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A:累犯
B:绑架
C:爆炸
D:抢劫
首要分子肯定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A:错误
B:正确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不得少于1年。( )
A:错误
B:正确
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使已经过了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法定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追诉期限的制度。( )
A:错误
B:正确
对于原判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减刑后的刑期自原判执行之日起算;原判刑期。已经执行的部分,应计入减刑以后的刑期之内。( )
A:错误
B:正确
刑法施行前按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有效判决,继续有效,不属于刑法溯及力的问题。( )
A:错误
B:正确
刘某与有夫之妇李某勾搭成奸,后李某因受丈夫责骂,与刘某中断了关系,刘某怀恨在心。一天下午,刘某将李某骗至自己的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李某家将其丈夫杀害。刘某的行为属于连续犯。( )
A:错误
B:正确
防卫过当,从其性质上讲,应该是防卫行为,只是超出了防卫的必要限度。( )
A:错误
B:正确
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
A:错误
B:正确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和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A:错误
B:正确
刑法施行前的行为按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且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立并未超过追诉时效的,适用刑法,刑法具有溯及力。( )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