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A 网络统考测试系列卷
大学语文A4
一、判断题
1、本纪是《史记》专门记载历代帝王事迹的作品。( )
答案: 对
2、散文集《湘行散记》的作者是冰心。( )
答案: 错
3、民族共同语在汉代被称作"官话"。( )
答案: 错
4、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
答案: 对
5、元代中期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 )
答案: 对
6、"歌行"也是词的称谓之一。( )
答案: 错
7、《黑奴吁天录》不是春柳社公演的剧目。( )
答案: 错
8、《红岩》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答案: 对
9、《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作者是李清照。( )
答案: 错
10、曹丕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
答案: 错
11、《枕中记》的作者是沈既济。( )
答案: 对
12、提出"不平则鸣"创作主张的是韩愈。( )
答案: 对
13、贺电和贺信是指在各种喜庆场合中,对人、对事表示祝贺的电文和信函。( )
答案: 对
14、铺张辩丽、夸饰恣肆、气势丰沛是《战国策》最主要的行文风格。( )
答案: 对
15、舒婷的《双桅船》曾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
答案: 错
二、选择题
1、下列作品属于清代苏州派作家的是( )。
A:《清忠谱》
B:《风筝误》
C:《珊瑚玦》
D:《蜃中楼》
答案: A
2、散文《拣麦穗》中,"我"想要嫁给老汉的原因是( )。
A:可以天天吃灶糖
B:老汉愿意带她寻亲
C:老汉对自己像亲人一样好
D:家里欠了人家很多债
答案: A
3、《李长吉歌诗》的作者是( )。
A:李世民
B:李贺
C:李白
D:李群玉
答案: B
4、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 )。
A:诂
B:训
C:考
D:注
答案: B
5、下列历史著作反映游说权谋之士事迹的是( )。
A:《史记》
B:《左传》
C:《战国策》
D:《吴越春秋》
答案: C
6、北朝民歌今存( )。
A:500余首
B:60余首
C:250余首
D:82首
答案: B
7、科学的解说术指的是( )。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答案: C
8、《张中丞传后叙》中"拔刀断指"的人物是( )。
A:张巡
B:南霁云
C:许远
D:贺兰
答案: B
9、不属于"阅微系列"小说的作品是( )。
A:《池上草堂笔记》
B:《三异笔谈》
C:《里乘》
D:《艳异编》
答案: D
10、《寄小读者》的作者是( )。
A:徐志摩
B:丰子恺
C:沈从文
D:冰心
答案: D
11、下列诗人属于晚唐批判现实派的是( )。
A:杜牧
B:皮日休
C:韩偓
D:司空图
答案: B
12、20世纪30年代"左联"倡导了( )。
A:白话诗运动
B:"小诗"运动
C:格律诗运动
D:革命诗歌运动
答案: D
13、《短裤党》的作者是( )。
A:萧红
B:柔石
C:蒋光慈
D:张天翼
答案: C
14、下列词作属于李清照的是( )。
A:《青玉案 ·元夕》
B:《鹊桥仙》(纤云弄巧)
C:《永遇乐·元宵》
D:《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答案: C
15、剧作《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是( )。
A:贺敬之
B:宗福先
C:沈西蒙
D:丛深
答案: C
三、古文阅读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u>如怨</u>,如慕,如泣,如诉;余音<u>嫋嫋</u>,不绝如缕。舞<u>幽壑</u>之<u>潜</u>蛟,<u>泣</u>孤舟之嫠妇。
苏轼《前赤壁赋》
(1)、如怨( )
A:像在怨恨
B:忿忿不平
答案: A
(2)、嫋嫋( )
A:细弱悠长的样子
B:病弱的女子
答案: A
(3)、幽壑( )
A:深渊
B:山洞
答案: A
(4)、潜( )
A:潜逃
B:潜藏
答案: B
(5)、泣( )
A:好像是在哭泣
B:使......哭泣
答案: B
四、问答题
1、简述鲁迅的散文成就。
A:鲁迅的杂文涉猎广泛,选材上从社会生活的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分析与议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启蒙色彩突出。议论方面,鲁迅的杂文注重形象化和理趣化的议论,将寓言、归谬、例证、漫画化、双关、反语等等多种手段交织使用,创造出峻烈深沉的杂文风格。其记叙散文以《朝花夕拾》为代表作,多记人怀事。散文诗《野草》则采用象征手法,集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绝望但又不放弃挣扎的灵魂。
B:鲁迅的杂文涉猎广泛,选材上从社会生活的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分析与议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启蒙色彩突出。议论方面,鲁迅的杂文注重形象化和理趣化的议论,将寓言、归谬、例证、漫画化、双关、反语等等多种手段交织使用,创造出委婉优雅的杂文风格。其记叙散文以《野草》为代表作,多记人怀事。散文诗《朝花夕拾》则采用象征手法,集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绝望但又不放弃挣扎的灵魂。
C:鲁迅的杂文涉猎广泛,选材上从社会生活的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分析与议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启蒙色彩突出。议论方面,鲁迅的杂文注重形象化和理趣化的议论,将寓言、归谬、例证、漫画化、双关、反语等等多种手段交织使用,创造出平淡从容的杂文风格。其记叙散文以《朝花夕拾》为代表作,多记人怀事。散文诗《空山灵雨》则采用象征手法,集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绝望但又不放弃挣扎的灵魂。
答案: A
2、简述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形成。
A: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有着一种基本的,或者说大体相同的认知模式,那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未知事物,总想知道它是什么?什么样?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记叙;要回答什么样,就要描写;要回答怎么回事,就要说明;要回答为什么,就得议论。于是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几种基本表达方式。
B: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有着一种基本的,或者说大体相同的认知模式,那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未知事物,总想知道它是什么?什么样?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说明;要回答什么样,就要描写;要回答怎么回事,就要记叙;要回答为什么,就得议论。于是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说明、描写、记叙、议论几种基本表达方式。
C: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有着一种基本的,或者说大体相同的认知模式,那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未知事物,总想知道它是什么?什么样?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说明;要回答什么样,就要记叙;要回答怎么回事,就要描写;要回答为什么,就得议论。于是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说明、记叙、描写、议论几种基本表达方式。
答案: B
3、简述元杂剧中期题材风格的主要特点。
A:元杂剧中期是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呈现出历史剧、公案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B:元杂剧中期是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C:元杂剧中期是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呈现出社会剧、家庭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答案: B
4、简述"骚雅派"的概况。
A:南宋中后期,清客词人姜夔主要沿周邦彦的道路,而又兼学苏轼之高旷、辛弃疾之劲健及江西诗派之瘦硬。其词力扫浮艳,不专讲章法铺叙,以健笔写柔情,运质实于清空,形成"骚雅""清劲"的独特词风。和他大体同时的吴文英,远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雕琢字句,注重声律,多用指代、象喻及梦境幻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词风密丽、"质实",张炎讥其词如"七宝楼台"。此外,史达祖、王沂孙、张炎等也和姜、吴走着大体相同的路子,后人多称这个词人群体为"骚雅派"。
B:南宋中后期,清客词人姜夔主要沿周邦彦的道路,而又兼学苏轼之高旷、辛弃疾之劲健及江西诗派之瘦硬。其词力扫浮艳,不专讲章法铺叙,以健笔写柔情,运质实于清空,形成"骚雅""清劲"的独特词风。和他大体同时的吴文英,远承李煜,近师周邦彦,雕琢字句,注重声律,多用精细的工笔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词风密丽、"质实",张炎讥其词如"七宝楼台"。此外,刘克庄、刘辰翁、张炎等也和姜、吴走着大体相同的路子,后人多称这个词人群体为"骚雅派"。
C:南宋中后期,清客词人姜夔主要沿柳永的道路,而又兼学苏轼之高旷、辛弃疾之劲健及江西诗派之瘦硬。其词力扫浮艳,发展柳永词的铺叙手法,以健笔写柔情,运质实于清空,形成"骚雅""清劲"的独特词风。和他大体同时的吴文英,远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雕琢字句,注重声律,多用指代、象喻及梦境幻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词风密丽、"质实",张炎讥其词如"雾里看花"。此外,史达祖、王沂孙、张炎等也和姜、吴走着大体相同的路子,后人多称这个词人群体为"骚雅派"。
答案: A
五、作文
作文题目:
1)我最敬佩的人;
2)常回家看看。
要求:
1.不少于5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内容切题,思想健康。
4.条理清楚,文从字顺。
5.结构完整,格式规范。
大学语文A统考网考电大奥鹏国开真题卷
大学语文A统考网考电大奥鹏国开真题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