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刑法》第234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属于( )
A:结合犯
B:想象竞合犯
C:结果加重犯
D:吸收犯
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就近强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是( )
A:刑事拘留
B:行政拘留
C:拒役
D:民事拘留
犯罪中止形态只能发生在( )
A:犯罪预备过程中
B:犯罪实行过程中
C:犯罪预备与犯罪实行过程中
D:犯罪过程中
甲教唆乙盗窃,两人为此制定了计划,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乙在盗窃时被人发现即逃跑。此案是( )
A:教唆未遂
B:未遂的教唆
C:不属于共同犯罪
D:共同实行犯罪
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有( )
A:遗失武器装备罪
B:遗弃罪
C:放火罪
D:玩忽职守罪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其监督机关为( )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司法机关
D:基层单位或组织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结果的个数
C:犯罪意图的个数
D: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刑法保护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
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
A:应当减轻处罚
B:可以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讯逼供罪的主体是( )
A:国家工作人员
B:保卫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国家公务员
斗殴中,王某向李某腿部扎了一刀,李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王某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过失伤害罪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罪不同的原因是(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行政机关
因身份、地位等的不同而轻罪重判或者重罪轻判,违背了(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自负、反对株连无辜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轻处罚是指( )
A:在法定刑限度以下判处刑罚
B:在法定刑幅度中线以下判处刑罚
C:按法定刑的最低限度判处刑罚
D:在法定刑限度以内相对于没有该从轻处罚情节判处较轻的刑罚
危害结果是( )
A: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
B:一切故意犯罪的必备要件
C:某些故意犯罪的必备要件
D:过失犯罪的必备要件
E:选择要件
各国刑法所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有( )
A:并科原则
B:吸收原则
C:限制加重原则
D:折中原则
E:先并后减原则
我国的主刑有( )
A:管制
B:拘役
C:死刑
D:罚金
E:无期徒刑
妨害公务罪的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D:国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
E:国有单位工作人员
构成伪证罪的主体有( )
A:证人
B:鉴定人
C:记录人
D:翻译人
E:辩护人
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
A:中国公民
B:外国公民
C:无国籍人
D:反动组织
E:反动机构
我国刑法的修订和施行日期分别是( )
A:1996年3月14日
B:1997年3月14日
C:1996年10月1日
D:1997年10月1日
E:1997年7月1日
妨害司法罪包括( )
A:伪证罪
B:妨害作证罪
C:扰乱法庭秩序罪
D:脱逃罪
E:打击报复证人罪
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的刑种不包括( )
A:管制
B:拘役
C:刑事拘留
D:有期徒刑
E:剥夺政治权利
敲诈勒索罪的行为方式是( )
A:打骂
B:威胁
C:要挟
D:绑架
E:限制人身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