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构成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
A:环境法律受益者
B:环境法律行为本身
C:环境法律行为的发起者
D:环境法律行为的作用对象,主要有环境、资源和其他对象
( )是指“涉及政治组织社会的生活并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供的主张、要求或愿望”。
A:个人利益
B:公众利益
C:公共利益
D:社会利益
( )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根据。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D:推荐性环境标准
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生态破坏或者人身权、财产权损害时,排污者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A:正确
B:错误
我国从1972年起,就参加了( )的谈判和起草工作。
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B:《巴塞尔公约》
C:《斯德哥尔摩公约》
D:《鹿特丹条约》
危害环境的犯罪的主体大多为( )。
A:自然人
B:社会人
C:法人
D:企业
( )是指“涉及文明社会的社会生活并以这种生活名义提供的主张、要求或愿望”
A:个人利益
B:公共利益
C:公众利益
D:社会利益
环境民事责任事件中,( )是指受害人因环境污染危害行为造成所拥有财产的减少或者丧失。
A:直接损失
B:间接损失
C:财产损失
D:人身损害
2007年,在第19次缔约方大会决定,( )年前停止生产氟氯烃。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 ),是中国环境立法的迅速发展时期。
A:从新中国成立到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前
B: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从1979到1989年的10年间
D:从1970到1980年的10年间
关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筛选评价对象和决定评价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首要环节
B: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C: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D: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 )在《民法通则》中是指侵害行为所引起的人格伤害。
A:直接损失
B:间接损失
C:物质损失
D:精神损害
( )年,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中国政府中国派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规模最大的代表团(40多人),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会议,并在会议文件上签了字,承诺要与各国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A:1945
B:1969
C:1972
D:1976
《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 ),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A:海洋
B:海洋生物
C:海洋资源
D:海洋安全
( )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
C: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
D:推荐性环境标准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污染或破坏环境及自然资源的行为及其( )。
A:违法性
B:社会影响
C:故意与过失状态
D:社会危害性
建设项目一般指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
( )。
A:新建、再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其他开发活动
B:新建、增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其他开发活动
C:新建、补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其他开发活动
D: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其他开发活动
区域声环境( )分贝为三级。
A:50.1~55.0
B:55.1~60.0
C:60.1~65.0
D:大于65.0 分贝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国际环境条约?( )
A:《海洋法公约》
B:《南极条约》
C:《地球宪章》
D:《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处( )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A:三年以下
B:五年以下
C:三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