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的转让给他人使用
D:不的转让给他人使用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
A:1991
B:1992
C:1993
D:199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具备的要素是
A:内容和客体
B:主体和客体
C:主体和客体
D:主体、内容和客体
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是
A:有限性、确定性、强制性
B:广泛性、确定性、强制性
C:广泛性、不确定性、强制性
D:广泛性、确定性、非强制性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的罚款。
A:一倍的
B:一倍以上两倍以下
C:一倍以上三倍以下
D:一倍以上四倍以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包括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追究环境损害引起的民事责任时,需具备什么要件,即可追究民事责任
A:故意
B:过失
C: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
目前,我国有95%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及大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海洋资源
李某居住在某工厂下游,该工厂排污不达标导致河水污染严重。而李某从2006年9月13日感到身体不适,9月14日去医院检查,并无大碍。2009年9月16日李某查出患有癌症,9月18日李某找到该工厂要求其赔偿。该工厂以超过诉讼时效拒不赔偿,请问,何时超过诉讼时效。
A:2009年9月13日
B:2009年9月14日
C:2012年9月16日
D:2012年9月18日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是多长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法的特点有:
A:环境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别性日趋不明显
B:同部门、同行业的环境法律走向系统化,环境法的子体系初步形成
C:环境立法初现专门化趋势
D:环境标准和环境规划逐步从环境法体系中分离
下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与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区别的是
A:规制对象
B:制度内容
C:制度目标
D:制度行为
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
A:在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B:在两年以上十年以下
C:在一年以上二十年以下
D: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
下列不属于环境刑事诉讼的类型的是
A:污染型的环境刑事诉讼
B:职务型环境刑事诉讼
C:破坏型的环境刑事诉讼
D:责任型环境刑事诉讼
某工厂超标排污致使下游的河水变色,幸发现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未产生重大后果。对该工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应追究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从享有行政权力和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土地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
A: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B:土地行政主管机关
C:行政首长
D: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生态保护法律的类型分为
A:规划制度
B:区域保护制度
C: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D:有偿使用制度
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根据行为违法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可以对违法单位处以()的行政处罚
A:警告
B:罚款
C:停业
D:关闭
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
A:综合性
B:协调性
C:绝对性
D:排他性
环境行政责任中行为人的过错分为
A:故意
B:过失
C:直接
D:间接
()是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形式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行政处分
环境行政诉讼的种类包括
A:撤销之诉
B:变更之诉,司法审查之诉
C:环境履行之诉
D:环境行政赔偿之诉
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特征包括
A:目的的生态性
B:手段的公法性
C:内容的综合性
D:内容的协调性
环境污染防治法特征有
A:环境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某一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所进行的综合立法,其内容涉及到对该环境要素的全面保护。
B:环境污染防治法与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之间应是互相协调与互相配合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环境要素的保护作出规定,侧重点相同。
C:环境污染防治法是环境法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某一环境要素保护的专门单行法规及其相关法规构成的系统性规范的统一体。
D:环境污染防治法是环境基本法中有关污染防治的一般制度,既是环境管理基本制度在污染防治方面的具体体现,又是环境要素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的和指导,是各污染防治单行法律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协调发展的原则
B:预防为主的原则
C:环境责任的原则
D:公众参与的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讲的“三同时”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A:同时规划
B:同时设计
C:同时施工
D:同时投产使用
《森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A:森林权属制度
B:植树造林的相关制度
C:森林征用制度
D:森林保护制度、森林采伐制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点包括
A:综合性
B:技术性
C:社会性
D:共同性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行为主体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有
A:赔偿损失
B:停止侵害
C:排除危害
D:赔礼道歉
土地征收和征用制度应遵循()原则
A: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则
B:依照法定程序的原则
C:综合性补偿的原则
D:依法给予补偿的原则
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A:错误
B:正确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A:错误
B:正确
采矿权的设立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竞争方式审批;二是通过提出申请方式审批设立采矿权。
A:错误
B:正确
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要求包括同时设计、同时施和同时受益。
A:错误
B:正确
危害后果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A:错误
B:正确
行为违法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A:错误
B:正确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是环境保护法中的两类行政制裁。
A:错误
B:正确
环境民事责任一般使用过错责任原则。
A:错误
B:正确
在草原季相方面,总的来讲,草原季相的更替次数稍显贫乏。
A:错误
B:正确
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按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处刑。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