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
A:韵目
B:韵摄
C:韵部
D:韵尾
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个时期的语音系统
A:隋唐
B:唐宋
C:宋元
D:明清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中“轨”的意义是( )
A:轨道
B:道路
C:法度
D:遵循
关于“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个复音词
B:是一个连绵词
C:是一个叠音词
D:是一个同义复词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
A:连绵词
B:附音词
C:叠音词
D:偏义复词
将军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
B:叠音词
C:附音词
D:合成词
“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中“兵”的意义是( )
A:兵器
B:士兵
C:兵甲
D:军队
“去以六月息也”其中“息”的意思是( )
A:休息
B:气息
C:呼吸
D:停止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中“渐”的意思是( )
A:浸泡
B:逐渐
C:损害
D:成就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的意义是
A:种菜的地方
B:种树的地方
C:种花的地方
D:种庄稼的地方
古代汉语的词汇从音节上看是以什么为主的
A:复音词
B:单音词
C:双音词
D:附音词
古汉语中,“之——往”的差异在于
A:词义内容不同
B:语法功能不同
C: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
D:习惯用法不同
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是词的
A:引申义
B:假借义
C:转义
D:变义
据王力的研究 ,上古音中声母和韵部的个数分别是
A:28,30
B:30,32
C:32,30
D:30,28
“学不可以已”中“已”的词性是 ( )
A:语气词
B:连词
C:动词
D:副词
崎岖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
B:叠音词
C:附音词
D:合成词
“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中“渐”的意义是( )
A:逐渐
B:湿润
C:渐进
D:浸泡
“去以六月息也”中“息”的文中义是( )
A:休息
B:气息
C:呼吸
D:停止
“芝”“捎”“乐”“泽”四字分别属于上古韵部的
A:之 宵 药 铎
B:之 侯 觉 锡
C:支 宵 觉 耕
D:支 侯 觉 铎
“子”的词义由“子女”发展为今义“儿子”,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
A:扩大了
B:缩小了
C:转移了
D:偏离了
按照韵尾的不同 ,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是
A:阴声韵
B:阳声韵
C:上声韵
D:入声韵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是词组的是( )
A:(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B: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C: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关于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中的平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B:平、上声为平,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上声为仄,去、入声为平
下列各词属于附音词的是
A:率尔
B:阿母
C:喟然
D:有众
下边句子中,含有叠音词的有(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
下面句子中,有意动用法的是 ( )
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小国寡民
C: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下面复音词中,不是合成词的是
A:披靡
B:诸侯
C:宾客
D:扶摇
<IMG SRC="http://file.open.com.cn/Lms/ItemDBAttachments/image/multiselect/wangttds/20070708/dbc8e1eb.JPG"></IMG>
A:-
B:-
C:-
D:-
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有异体字的是( )
A:“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B:(譆) ,善哉!技盖至此乎?
C: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D: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
关于“适莽苍者,三飡而反。”中“飡”,说法正确的是( )
A:“飡”同“餐”
B:“飡”是饭食的意思
C:宴请的意思
D:犒赏的意思
拗救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A:错误
B:正确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A:错误
B:正确
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是偏义复词,指果园。
A:错误
B:正确
七音是我国传统语音学术语,它是按声带颤动与否划分出来的。
A:错误
B:正确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清人钱大昕提出。
A:错误
B:正确
“木之中绳 ,而輮以为轮。” 中“輮”通“煣”。
A:错误
B:正确
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韵母的个数是30 个。
A:错误
B:正确
《逍遥遊》“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其中“夭阏”属于附音词。
A:错误
B:正确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中的“北”字的文中义指“败走”。
A:错误
B:正确
“技经肯綮之未尝。”中“肯”的意思是大骨头。
A:错误
B:正确
|
|